金秋九月,永宁乡 4000 余亩水稻迎来丰收季。阳光洒落田间,每一株稻谷都闪烁着耀眼的光泽,饱满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层层稻浪翻滚涌动,田野间尽是金黄,一派丰收景象。在城子片区的百亩水稻样板田里,村民们弯腰挥镰,将沉甸甸的稻穗整齐捆扎成束,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位农户的脸上。

“你看这米粒,又圆又亮,刚脱粒时我就知道,今年收成错不了!” 城子片区村民杨树方蹲在田埂边,捧着刚脱粒的稻谷喜笑颜开。作为当地首批试种楚粳 57 号水稻的农户,他家 2 亩试种田今年预计亩产可达 700 公斤。
“楚粳 57 号能在永宁乡试种成功,关键在于品种特性与本地自然条件的精准匹配。” 永宁乡农科组组长赵斌介绍,该品种由楚雄州农科院培育,具有株高适中、抗倒伏能力强的优势,全生育期 171 天,特别适合本地海拔 1400—1850 米的稻区种植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其垩白粒率仅 2%,达到部优 1 级米标准,实现了 “高产” 与 “优质” 的双重突破。
在推广楚粳 57 号这一新品种初期,针对农户普遍存在的 “怕风险、缺技术” 顾虑,永宁乡推出多重扶持举措:联合县农技推广中心打造 100 亩核心样板田,为试种农户免费提供种子;同步开展 “科技入户” 行动,组织农技技术员分片包户,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解决种植难题。截至目前,已累计开展 10 余次田间技术培训,覆盖农户 150 余人次,发放种植技术手册 300 余份,切实确保每一位种植户 “懂技术、会管理、能丰产”。据统计,通过 “样板示范 + 技术指导” 的推广模式,已有 130 余户农户主动参与楚粳 57 号种植。

近年来,永宁乡充分发挥本地立体气候优势,立足粮食种植传统,科学精准布局粮食生产:一方面大力推广楚粳 57 号等优质粮食品种,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,实现高产玉米、耐旱薯类与抗逆豆类作物的科学搭配间作,逐步构建起 “稻 - 玉 - 薯 - 豆” 多元协同、高效集约的种植格局。这一模式不仅稳固了主粮产能,还通过豆科作物提升了土壤肥力,同时拓宽了农户的收益渠道,实现了 “土地增效、农民增收”。
从春日育秧时的悉心照料,到秋日田间的硕果累累,永宁乡这份丰收答卷的背后,是对 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 战略的生动实践。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,筑牢耕地生产根基;借助优质良种推广与农业技术下沉,激活粮食生产动能;以多元种植模式分散风险、稳定产能 —— 一系列举措之下,永宁乡全年秋粮种植面积达 2.6 万亩次,粮食产量预计可达 2.22 万吨,既能有效保障辖区群众的 “口粮安全”,也为区域粮食储备贡献了坚实的 “永宁力量”。
下一步,永宁乡将持续守好耕地 “生命线”、管好种子 “芯片”、做强技术 “支撑”,不断夯实多元种植的产业基础,让乡村的 “金色粮仓” 越建越实,以实干担当筑牢粮食安全的坚实根基。